今年是“雙11”的第11年,經過10年的演變,“雙11”已經從一開始的“光棍節”變成了“購物節”。
一提起“雙11”,除了買買買,還有它那“慢得要死”的快遞,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才能收到快遞是常態,現如今就算是“雙11”,快遞也只要2-5天就能送到手中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呢?
一、短期租倉
為了應對雙11 的“爆倉”,京東物流、阿里菜鳥和順豐等企業早早就開始尋找短期臨租的倉庫,準備“大干一場”。
電商或物流企業對臨時倉庫的要求主要從硬件設施和園區配套、交通路網等方面進行考量,必須滿足運營需求,短期臨時物流需要配合企業原有主倉庫和外掛倉庫。
二、預售判斷數量
在前期雙11前期階段,有預售、定金等銷售玩法,在定金支付的那一刻,快遞已經上路。也就是說,預售環節幫助企業提前確定消費者將要買什么,物品將運輸到哪里去。不僅可以提前將物品放入就近倉庫,還減輕了正式雙11時的物流壓力。消費者支付尾款后,物品就近發出,相信消費者很快就能收貨了。
再加上,十年來的雙11數據越來越準確地形成算法,不同城市和區域的購物偏好被仔細分析,提前做出商品庫存和物流規劃,貨品的調配越來越早,也就能讓快遞越來越快。
三、快遞網點密集
物流越來越快的背后,除了應急性的短期臨租調節和預售提前判斷物流情況,根本原因在于各企業物流網絡的日漸完整。
菜鳥對此有專門的評估部門,分為“地網”和“天網”,配送倉庫叫地網,天網是類似天貓超市的線上訂單,一位物流行業從業者透露,天網會把數據盤算后做計劃,預計今年可能的銷售額,落實到每層每項大概有多少,計算出面積和周轉率。
在這樣的能力下,早年間一個城市配備一兩個大倉的情況升級,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布局了更多數量的小倉庫,針對區域消費特點進行倉儲和物流。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