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這場突發的疫情,加速了短視頻生態領域的變革,真正具有顛覆性和創新性的內容是當前的短視頻和直播追求的核心思維。
截止到2020年2月,抖音、快手分別憑借4.9億臺、3.6億臺月活,穩坐短視頻行業的第一梯隊;西瓜視頻、抖音火山版、好看視頻進入第二梯隊。
無論是從短視頻的日均用戶規模、還是從日均使用時長上來看,短視頻都已經超過在線視頻,抖音和快手無疑是短視頻行業發展的風向標,兩者也都推出了各種扶持政策。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也逐漸形成了短視頻+直播+電商的戰略布局。
那么,短視頻+直播+電商三大板塊,又分別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短視頻通常被定義為時長短于5分鐘的視頻,但短視頻的意義并不在此,而是促進了用戶消費習慣發生了轉變的存在。
短視頻常被貼上帶有“社交屬性、低創作門檻、碎片化”的標簽,并形成了“觀看 – 創作 – 傳播 – 觀看”的閉環。人人都可以是觀看者,是創作者,是傳播者。
對于短視頻運營平臺而言,相對較低的內容、帶款、獲客成本,就能帶回高用戶流量、高用戶粘性度、高回報的商業變現。同時,短視頻所形成的用戶規模為各產品進行冷啟動和引流,成為基石支撐著平臺進行著各項發展。
不同于短視頻的內容,在直播中,觀眾更看重的是主播的個人價值。
直播既承載了大量豐富的信息價值,又給觀眾營造了與主播“面對面”互動聊天、實時互動的氛圍,極大提高了社交的效率。并且,直播是鏈接主播與粉絲之間深度信任的橋梁,鞏固私域流量,并通過粉絲打賞實現盈利。
平臺通過直播間為用戶形成社區氛圍,提高用戶粘性;同時,直播打賞也成為平臺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
電商板塊的核心價值就在于擴展商業模式,讓創作者和平臺都能有更多的錢賺。
但短視頻平臺的電商板塊的痛點在于:極具跨邊網絡效應,只有更好滿足“供給端”利益,才能讓“消費端”有更好的體驗。
與一類電商不同的是,短視頻的直播電商屬于無貨源型,極大降低了創作者的啟動成本:由平臺提供了完整的供應鏈,靠主播來搭建、鏈接出貨與人之間的場景;而對于平臺來說,這種模式極大提高了用戶日活和變現空間。
在內容的展示方面,直播的形式相對固定單一,由主播介紹產品,所以更強調主播個人的作用。而反觀短視頻帶貨的展示內容,卻有著測評、拆箱、劇情、種草等多種形式,更強調內容的設計,對人的依賴性相對要弱些。
直播帶貨在時效性上有很大的限制,即粉絲必須在直播時間段內才能觀看直播,不能自由選擇,這也是導致直播流量受到限制的原因。除了少數的頭部主播,比如薇婭、李佳琦的直播時間在粉絲的印象里根生蒂固,大部分腰部、中小型的主播的直播都是非常有限的。
但短視頻不同,根據目前短視頻的推薦機制,一個爆款視頻的播放量可以達到數千萬,而且可以多個視頻帶同一款商品,以此增加商品的曝光率。
雖說直播更考驗主播的功力,但好處也非常明顯:主播可以與用戶隨時互動,假設用戶對于產品存在任何疑問,主播都可以隨時解決。而短視頻雖然也可以介紹產品特征,但是在互動性上就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
眾所周知,現在能供消費者所選擇的產品實在是太多,如果沒有亮眼的賣點,就容易被忽略。而直播帶貨將產品的賣點直截了當的告訴用戶,再加上直播間獨有的價格優惠和各種引導下單的話術,相較于短視頻帶貨用戶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比對來說,直播帶貨能更快的讓消費者做出決策,降低消費者的決策成本。
相信大家在聽到“所有女生!”都會下意識的去想是不是李佳琦的直播間又在搞什么優惠了?“李佳琦的女生”、“薇婭的女人”、“沒有人可以逃過李佳琦的直播間”等等標簽,都無一不彰顯著頭部主播與粉絲之間的超高粘性和信任。
作為品牌,可以將短視頻作為品牌價值塑造的工具,直播作為品牌產品銷售的工具。既要講究銷量,也要講究利潤。在信息流的投放上,也要講究策略。在不同的階段,投放的側重點不同。
比如,在前期可以側重品牌短視頻的投放,讓品牌曝光度提高、增粉的同時,也可以對直播間進行引流,最終形成多層次的價值。在前期,主要以品牌的曝光和積累粉絲為主要目標。
在品牌發展的中后期,將投放目標側重到直播賣貨上,通過RIO來管理投放節奏以及投放規模。反過來也形成對品牌知名度的曝光。
簡而言之,短視頻的價值在于創造品牌,直播的價值在于構建渠道。